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, 2011

家庭專家筆記 home expert notes (part one)

Image
psyop.tv - 創作方式: 從一張靜態手繪圖或照片開始, 再去改變顏色, 質感, 加圖層, 最後重新詮釋成動態影像 金庸改寫心得 - 二手網路資訊: (小龍女) 心靈相通 vs 複雜矯情 / (王語嫣) 童話故事 神仙 vs 貼近人性 庸俗 / (結尾) 讀者想像 vs 解釋清楚 金庸新修版新序 - 引用李陀先生: 寫小說跟彈鋼琴一樣, 沒有捷徑可言, 是一級一級往上提高, 要經過每日苦練和積累, 讀書不夠不行. 前面序也寫到: 我初期寫小說, 漢人皇朝的正統觀念很強, 到了後期, 中華民族各族一視同仁的觀念成為基調, 那是我的歷史觀比較有些進步之故. 故事技巧: 講令人鼻酸的話 (俞岱嚴, 大叔 - 小女孩, 追擊者 - 女主角) 127 hours - 用回憶和夢想來排遣寂寞與無奈 The Social Network - 故事的 subplot 次要情節 跟 不同 archetype 原型角色的互動有關係 安排: 對比之安排:人物: 講理 - 不講理 / 講禮 - 不講禮 / 事件: irony, 不謀而合, 天外飛來一筆 誤會之安排:絲絲入扣, 合理, 嚴謹, 歷史堆疊 衝突之安排:虛竹(和尚) vs 逍遙 (群魔) ( what are they afraid of, put them to the test ) 陰謀之安排:奇怪合理的安排 (賞善罰惡-->立幫主) 以為: let me in - 以為伸手握警察 - 確是關門 boardwalk empire - 以為錢給老婆治療 - 確是物歸原主 animal kingdom - 電視播著歌, 女孩沈睡, 鏡頭慢慢帶, 男孩沈睡, 鏡頭慢慢轉, 怪叔叔看著他們, 以為安詳確危機四伏 - 誤以為確看到新的 - 顯示人物性格之轉變 設計: 眼睛不像眼睛, 鼻子不像鼻子, 嘴巴不像嘴巴, 但拼裝起來滿酷的 the lost thing - 整體設計元素 concept (工業化世界觀, 管道, 連接線, 告示牌, 指示燈) 跟他的theme, 工業化後失去純真有連結, 呼應, 一至性 http://www.behance.net/gallery/Paintings/903642 細節: let me in - 男孩是凡人, 望遠鏡中的光打到他眼中, 眼珠變白(假), 之後吸血鬼...

gamestorming

Image
Xblog 視覺思考部落格: http://www.xplane.com/xblog/ gamestorming 官網: http://www.gogamestorm.com/ Dave Gray 部落格: http://communicationnation.blogspot.com/ poster session - 把想解決的問題視覺化 (作成海報) body storming - 大家一起把問題像舞台劇ㄧ樣演一遍 sorting game - 用移動便利貼的拼圖遊戲去找答案 manage the altitude - 講太抽像, 講太細節, 都會失去觀眾, 每個人有一張紅卡綠卡, 太抽像舉紅卡, 太細節舉綠卡, 去調節開會的節奏

Simon Sinek vs David Heinemeier

Image
Simon Sinek 人們不會買你做什麼東西, 他們買的是你為什麼做這個東西 people don't buy what you do, they buy why you do it 目標不是跟每個需要我們東西的人做生意, 是跟相信你所相信的人做生意 告訴別人你相信什麼, 被打動的人會把你的話當成自己的, 繼續告訴其它人 (如寄生蟲般依附如阿米八般擴散, 例如:電影如果表達一個信念, 好口碑自然會傳開, 來的人已經不是為了這部電影而來, 而是為了他們自己, 他們想證明自己所相信的東西) 每個人都應該思考 - 為什麼我們做我們做的事情 (why does this organization exist, why should others care) 由內往外推, 由 why 開始 跟 character driven story 由角色內心世界的為什麼去驅動故事的發展是ㄧ樣的道理 David Heinemeier 這位 David Heinemeier 跟上面的 Simon Sinek 感覺上是天枰的兩端, 一個實際, 一個理想, 各有可取之處, 不同動力來源的人(實際的人:錢, 生活 / 理想的人:信念 ) 也適合不同的作法, 如果把這兩種人湊起來, 走一條中庸之路, 也是不錯. David Heinemeier 的演講: 作出產品就給它一個標價 不要忘記古老傳統的原則: 東西好>會員付錢>就有利潤 不靠投資, 自給自足的小公司, 可以把重心放在自己生活品質上(有金主, 多了許多開會時間, 做決定也綁手綁腳 ) 太多人想做 “大“ 下一個google, apple, facebook 但機率太小, 開一間比別人好吃一點的 “小“ 義大利餐廳, 更有成功機會 David S. Rose 提案時最重要的是 - 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