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lfred Hitchcock 回答觀眾的問題

 




Alfred Hitchcock 說 : 電影創作者在寫「一個人穿過一道門」這樣的句子時,最須要思考的問題是「如何」(how) 。人們常會問 ,你在片場會即興創作嗎 ? 我都會說 : 我絕對不會,因為我喜歡在辦公室即興創作。音樂人在作曲時會把每一個音符 (細節) 寫在樂譜上,建築師在設計房子時會把每一個結構 (細節) 畫在藍圖上,為什麼電影創作人不能這樣? 拍電影的「細節」就是把「文字視覺化」,也就是要把「如何」搞清楚。回到一開始舉的例子 : 這個人是「如何」穿過這一道門的 ? 他是臉頰貼地穿過的 ? 還是跪著穿過的 ? 畫面都完全不一樣。

Alfred Hitchcock 說 : 拍懸疑片的重點是要「給」觀眾資訊,給觀眾「期待感」(anticipation) 跟給觀眾「驚喜」(surprise) 是完全不同的東西。電影中,一個「驚喜」帶來的「震撼」只能維持 10 秒,但「期待感」帶來的「焦慮」卻能維持 1 個小時。以「桌下炸彈理論」為例,兩個人在桌上交談 5 分鐘後,突然桌下的炸彈爆炸了,觀眾會因這個爆炸受到 5 秒鐘左右的衝擊。但我們再看同樣的例子,如果我們先告訴觀眾桌子底下有一顆炸彈,並「給」他們看炸彈的畫面,之後兩人在桌上的 5 分鐘交談,就會變成觀眾的 5 分鐘折磨。

Alfred Hitchcock 說 : 楚浮 (Truffaut) 曾經跟我說過,他從我這裡學到的是,如何把電影拍的更「主觀化」(subjective treatment) 。例如像《後窗》(Rear Window) 這樣的電影,通常第一個鏡頭是一個男人的特寫,第二個鏡頭是他所看到的東西,第三個鏡頭是他看到這個東西的反應,換句話說,攝影機看到的東西,就是角色看到的東西。這三顆鏡頭就是一個完整的三段式架構。通常電影中的車禍戲,觀眾都是從馬路旁的視角觀看,他們完全沒有融入情境中,但在《大巧局》(Family Plot) 中,你完全跟發生車禍的情侶融為一體,你跟他們一起失控,整場戲就是這兩位情侶的臉部特寫,和他們前方看到的路,我在這裡拍的是一種情緒,已經不只是在拍一個視角,這是《後窗》三段式架構的進化版。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如何把「爭議性議題」拍成電影 (重新整理版)

戴森先生的 Dyson 吸塵器

[vfx] maya and houdini - flicker and motion blur notes